如今的中國建筑師們,需要好好理 解并弘揚東方傳統(tǒng)美學,盡力將中 國古典建筑文化傳遞下去
曹蕃
金茂南通
《陰翳禮贊》是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潤一郎的隨筆代表作,也是早期影響日本建筑審美的著作之一。該書從不同維度,如電燈暖氣、房屋建筑、飲食習慣、舞臺戲劇等,闡述了陰翳美學,主張回歸日本傳統(tǒng)審美意識,禮贊陰翳以及陰翳美學。
“美不存在于物體,而存在于物體與物體所產生的陰翳的花樣與陰暗之中,猶如夜明珠只有放在昏暗之中才會大放光彩一樣,如果離開了陰翳的作用,就不會產生美”。谷崎潤一郎的這種觀點,點出了東方美學暗中求美和西方美學明中求美的審美區(qū)別。
例如,在西方建筑中,廁所追求明亮;而在日式建筑中,廁所卻追求陰翳,即微暗古樸、清潔雅致。與西式廁所光線充足,將裸露部分照得雪亮,帶給人一種心神不安的感受相比,傳統(tǒng)日式廁所光線微暗,清潔與污穢的界限模糊不清,讓人內心安寧,泰然處之。
日式古居所也常運用陰翳美學。日本是信奉禪宗的國家,很多家庭的墻壁上都設有神龕。由于神龕是鑲嵌在墻壁內的,因此能夠投射其中的光線有限,這種朦朧不清的效果恰能凸顯其風雅。
谷崎潤一郎的很多觀點深深影響著后代的建筑師,如“日式建筑的優(yōu)雅是完全建立在無窮無盡的陰影和漸變上……穿過房間的光線時而在這個角度、時而在那個角落造成凝集的陰影”。安藤忠雄在他的作品中,就清晰地表現(xiàn)了這個觀點。
安藤忠雄的作品喜歡運用清水混凝土元素,自如地將光、水、土地等自然元素與建筑融為一體。在自然面前,建筑是隱退的客體,這種退隱使得建筑如若自然一般打動人心。同時,他在建筑中充分利用陰翳,通過創(chuàng)造環(huán)境的暗,凸顯出明亮的光線。
光之教堂建成于1989年,坐落在大阪一片民居邊上,其建造方位是根據周邊的建筑以及教堂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。當人們進入教堂內部,光線褪去,正前方出現(xiàn)一個巨大的十字架空隙。“在光線無法達到的暗室里,即使一點微潤的光線,也可以爆發(fā)出耀眼如火焚的光芒”。光的十字架,亦如東方寺廟里昏暗殿堂上貼了金箔的大佛,此時身處昏暗中的人們,以奇妙的光為媒介,肉體與心靈、人與自然融為一體。
另一位日本當代建筑大師隈研吾,亦深受谷崎潤一郎陰翳美學的影響。在日本建筑的空間層次里,光線并非從頭頂照射,而是從側面照射,隨著空間的不斷延伸,光線逐漸變得越來越暗淡。隈研吾在其作品中,就非常偏愛營造這種光線的層次感。
《The Kita:竹謐》是隈研吾對新都市主義理念的實踐,建筑的正面采用了一扇半透明的“竹柵”,不僅起到過濾光線、營造幻夢光影的作用,同時又很好地平衡了室內外的環(huán)境,令人無法找到建筑與自然的邊界,因此更有一種建筑消隱于竹林中的唯美詩意。
在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逐漸滲透的今天,大都市里一幢幢西式高樓林立,曲徑通幽的綠樹假山被四四方方、一覽無遺的草坪所取代,東方文化中特有的含蓄、內斂元素在現(xiàn)代建筑中已然消逝殆盡。如今的中國建筑師們,需要好好理解并弘揚東方傳統(tǒng)美學,盡力將中國古典建筑文化傳遞下去。